新闻资讯 分类>>

老哥俱乐部官方网站丛台酒·2023河北年度十大新闻人物候选人⑳丨王虎林:农业文化遗产上的垦荒人

2023-12-16
浏览:
返回列表

  老哥俱乐部官方网站丛台酒·2023河北年度十大新闻人物候选人⑳丨王虎林:农业文化遗产上的垦荒人

  邯郸涉县一位投身梯田保护的肢残青年。王虎林的家乡王金庄,地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——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的核心区。今年春天,他和村民约定——“我为你春耕一亩田,你秋后还我10斤谷”,开始了他的“复垦梯田计划”。500亩梯田,因这场农耕合作实践焕发生机。

  10月26日,王虎林展示胖驴儿农业合作社通过电商销售的贴有“春耕梯田”标识的小米。河北日报记者 李冬云摄

  12月1日,王虎林作为农业领域基层代表受邀参加省委宣传部、省文联主办的“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优秀文艺作品汇演”。

  “没想到我们涉县梯田名气这么大!”王虎林在与文艺工作者的交流中发现,涉县梯田在大家心目中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美学价值,很多人为拍摄梯田、描绘梯田,曾专程去过他的家乡,还创作出很多优秀文艺作品。

  “我身边越来越多的人看到梯田的价值,参与到保护这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行动中,这让我们复垦梯田的干劲儿更足了。”王虎林说。

  12月8日,涉县王金庄。王虎林和2名村民合力把犁地机抬上电动三轮车,准备进山。为复垦梯田忙碌的一天又开始了。

  王金庄,是太行深山村,有1000多户。几百年来,村里人在山上修石堰、开垦梯田,至今全村梯田面积1.2万亩,大小8万余块。

  王虎林,今年37岁,是土生土长的王金庄人老哥俱乐部官方网站。因一场事故王虎林落下腿部残疾,原本在外打工的他回到老家,2015年开始做电商卖家乡的小米,后来又成立了胖驴儿农业合作社。2022年,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,这让王虎林的小米有了引以为傲的卖点。

  然而,最近几年,王虎林发现逐渐收不上谷子了。“2018年收了10万斤,之后一年年减少,2022年只收上来3万多斤。”

  王金庄各家各户地块小且分散,耕种一次翻山越岭走半天。近些年,年轻人外出打工,老年人耕种困难,王金庄不少梯田被弃耕。这项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困境。

  为了解决村民耕地难,今年2月初,王虎林想出一个“复垦梯田计划”——“我为你春耕一亩田,你秋后还我10斤谷”。村民的梯田如果让合作社代耕,秋收后一亩地给合作社10斤谷子,抵偿犁地费用。

  从2月到5月,120多户村民先后把500亩梯田春耕的活儿交给王虎林。其中,300亩代耕,还有200亩,为了不让地荒着,村民们让王虎林“白种”。

  春耕秋收,500亩梯田收获了15万斤粮食,曾经撂荒的梯田因为这场合作而焕发生机。

  “农业文化遗产和其他文化遗产很大的不同,就是要保持活态。地没人种,荒了,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就没有了。”王虎林说,复垦,就是在利用中保护农业文化遗产。

  王虎林有一个小本子,是他的“垦荒日记”,从复垦第一天起,一直记到了现在。

  “3月8日,收拾东西、机器,8点半到地里。”日记本里的头一行,王虎林只写下了这简短的几个字。

  王虎林和合作社雇的十几名村民,带上小锅、面条、咸萝卜条,天亮出工,天黑收工,一干一天,每次出工还要带上一百五十多斤的犁地机。

  “犁地机在高峧沟翻车了,从路上掉了下去。今年冬天,一定想办法把这条路修了!”王虎林在5月26日的“垦荒日记”里写道。

  “好多山路很窄,宽的不到两尺。”王虎林比划着。山上石阶路很多,春耕时为到达最远的一块梯田,三名村民抬着犁地机走了一个半小时。

  为了把犁地机开上山,今年春天,王虎林带领村民修了1.4公里的上山路,路面拓宽到近2米老哥俱乐部官方网站,为此,他们用坏了多把铁锹和铁镐。

  今年春天,王虎林利用网络预售小米:49元5斤小米包邮。从3月到5月,他通过预售筹集了十几万元,这成为垦荒重要的启动资金。10月,预购小米的100多位全国各地客户,都陆续收到了贴有“春耕梯田”标识的小米。

  12月16日,王虎林的“春耕梯田”小米正式上架抖音商城,小米又有了新的销售渠道老哥俱乐部官方网站。

  过去,村民大多只清楚自家有几块地,说不上来亩数。而要大面积耕种,王虎林想到了建立梯田“大数据”。

  王虎林铺开一张手绘的王金庄全峧岭梯田分布图,图上实线表示山岭顶部走势,两侧一条条并排的波浪线,表示山坡上一块块梯田。每块梯田有各自的编号,用测亩仪测出面积。梯田石堰上,合作社还用红漆刷上了对应的编号。

  “以后开垦新的荒地,就继续测量、画图,这样各家梯田的位置、面积摸清楚了,梯田管理就有了基础数据支撑。”王虎林说。

  王金庄梯田雨多排水,雨少蓄水,田里种谷子、花椒、柿子、核桃、黑枣,长期以来,形成“山上戴帽(种松柏)、果树缠腰、梯田种粮”的独特山地雨养农业系统。

  王金庄的谷子谷壳呈红色,当地叫红谷。村里有世代沿袭的留种习俗,这些谷子,都是老谷种种出来的。

  “村民交给我们‘白种’的200亩地,就收获了6万多斤谷子。”王虎林说。曾经撂荒的地,不施化肥和农药,谷子生长全靠降水,这样的收成已经很好。

  春天,村民从合作社领走谷种进行播种,秋收后按照1∶1.5的比例兑付谷种。老谷种就这样一年年留下来。

  与亩产五六百斤的谷种相比,旱作梯田的老谷种亩产只有三百多斤,王虎林也想过引种外地谷种,但都“水土不服”。这让他更相信被实践检验的老谷种,更重视继承留种的传统。

  “犁地的功能,毛驴被犁地机替代了,但上山驮粪肥、种子,下山驮粮食,还得靠它。”王虎林说。

  临近冬至,王虎林正筹备给毛驴过生日,这是王金庄一直延续的传统,是当地金驴文化的一部分。现在,王金庄有300多头毛驴。早些年,家家户户养驴,最多时全村有1000多头。

  地不种了,很多人家把驴卖了。王虎林说,复垦梯田,这些“跳跃的精灵”,作为农业文化遗产中活的文化符号,就能继续留在王金庄。(河北日报记者 李冬云)

搜索